2015/05/19

痴人說夢。



「真的決定要自己供自己讀大學呀?」

「嗯。」我沒有跟她說家裹出了狀況,頗嚴重的,可是還是熬得過去。但即使如此,自力更生還是比較好一點。

「這不是痴人說夢嗎?」她還是一臉愕然。

「第一天認識我?」我笑問。

我沒跟她說的是,我從來都是個活在夢中的小女孩,一直都是。





R大跟小J離婚了。

一直關注著IG的我沒有去看過R大的微信日記,所以如果不是IG的留言和那張「#一個人」的照片,我一直都不會察覺到。

忘記是幾年前看見他上載的YOUTUBE結婚日常生活片,反正是我還在香港無所事事的時候,雖然現在也只不過換了個地方繼續無所事事。

R大於是回國了。

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失望是一定有的,不過擅自於別人的關係上添上期待算不算得上是一種不尊重呢?況且別人的感情世界本來就不應由外人去多加評論,說多了也無補於事,更別忘了大前提是他們根本算不上是公眾人物。

但我還是想為我自己先入為主的感受說些話,畢竟也算是喜歡了他們好些年。


看見R大在微信日記上寫有人對他說:「連你們都離了婚,我在也不相信愛情了。」我不禁嗤之一笑。而R大的回應是正因為他相信愛情,所以才分開去再找愛情。

我笑的原因是,婚姻與愛情從來都是兩回事。

愛情只能算得上是生活的調劑品,而婚姻卻是生活的新開始。

一個隨著生活上附上的物品與生活上的階段,怎能與之相比?

亦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正確無誤。

但於我看來並不是因為婚姻會葬送你的愛情,而是如無意外,你就應該把你的愛情隨著婚姻一起伴你到墳墓中。


猶記得那時看著R大與小J宣誓、佈置新居的那份感動,而現在大家卻各自生活,無奈得有一份慨嘆。

一書婚紙從來不是愛情的保障,而是對你倆的愛情所寫下的戰書。


「雖然可能不多,但是能給你的,都給你了,不能給你的,也不會給別人。」#Rmiuc


由他們隨風而去,好聚好散,給一個完美落幕吧。

戰敗了也不過如此,落得個兩敗俱傷,無功而回。

別追究了……






2015/05/14

找。



不耐煩悶的感覺一直纏繞在心深處,彷彿有那個地方未被滿足般地在我體內大喊著,不斷渴求著某種感覺充斥體內,而我卻一直在找卻找不到。

到底是什麼呢?

我嘗試找書看,不論中、英,不論小說、學術參考書,不論成人還是充滿著幻想童話式的小說,看了這麼多,卻是沒有一本感滿足我。
於是我嘗試聽歌,中、英、日、純音樂,jazz、rock、pop、acoustic,聽了那麼多,好聽的有好幾首,就是沒有任何一首能夠把那不足的感覺澆滅。

我到底要什麼呢?

到底為什麼要找下去呢?

人總不能被完全滿足,這是你我心知肚明的事,我不知道我還在糾纏些什麼,只是這不滿的感覺真的是突如其來地繞上心頭,而非一直存在。

與空虛不一樣,也有點類同。

我沒有感到寂寞,就只是身體某一部份被挖去了,我還是能如常運作,還是擁有各項感情,可是卻明白有某種東西被用之乏盡了。

到底是什麼呢?要怎樣才可以平靜下來呢。


嗯,好想去古典音樂的演奏會好好睡一覺。




2015/05/07

人的問題。



已然五月。
加拿大已是走多少路都可以的天氣了,端看在下腳力有多少。

會說自己是個懶人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基本上了解我多一點的也會知道我懶得過份,而這大概是每件事和每個藉口發生的大前提。
前陣子還在走路上班的天氣大概是約莫十度左右,一眨眼,今天中午已經是廿四、五度,太陽猛烈得過份。
每次這樣想的時候就不禁暗笑自己竟然在香港的夏天活了十七個年頭。

因為一大堆的藉口,前三天上班一直是在乘車。
女生的週期不適、偶爾善待自己一下、天氣太熱、風太大、遲了五分鐘出門什麼的…
只是三十分鐘的路程,乘車也是要用二十分鐘等車、五分鐘車程,基本而言是沒有分別的,不過就是懶。
想了想,還是改了吧。明天開始還是走路回去好了。


我呢,自從來了加拿大後一直被別人邀去旅行卻一直沒有答應過。
沒錢當然是其中一個原因,但老實說,華盛頓之旅也不過是百多元,硬要掏出來的話我相信還是有的,可是卻一直沒有想答應去旅行的心態。
前陣子又被朋友邀請一起去有小法國之稱的Montreal,上年聖誕時也被她邀去New York city,可是我一直是在找藉口拖,拖到最後變成不了了之。
我是真心想去的,一直都在想,可是就是不知為什麼沒那種一口答應的意欲。

幾個月前吧,我突然一瞬明白到我一直不想去旅行的原因了--意義。
我不知道為什麼要去,拍照放上IG、Facebook嗎?
我不是不會做,但絕不值得為了這個原因而行動。
想拍照,可是我是真心想拿著相機,用光學觀景鏡好好地拍下每一瞬,但相機卻被留下在香港了…
想旅行,但我想去的卻不只有outlet、名勝、高地、美景,我想知道的是歷史與背後的故事,好好地體味在那裡存在的感受與氣氛,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與氛圍,即使短短幾天旅程沒法完全體會,但我想好好了解、意會一番。
那種為去而去的旅行,不是我想要的。
我也想購物、我也想吃美食,但我也想閒逛、也想去圖書館與coffee shop。
迷路也不要緊,我只是想好好記住,用腦子也好、心靈也好,記住我在城市「生存」時的感覺、了解那城市的點滴。
那種旅行完結後,被別個城市的節奏洗滌一番的重生感,帶來的是醒覺自己存在於這個城市的溫度,與恆久不變的開始、過程、終結。
而最後獲得的,我不想只有一大堆同一背景、只有細微不同的自拍照,我要的不是這個。

大概因此,我沒有答應晞的邀約,她是那種去個博物館也要求感覺的人,而我不是,無論什麼博物館,只要有我未曾見識過的東西與文字,我都會想慢慢逛。
但我猶記得那次去Ontario Royal Museum 時她對我說的話:「走吧,這裹與我想像中落差很大,把握時間去外面逛算了吧。」
我那時有爭扎過多留一陣子,拖了一個小時後她已不斷催促,我英文本身已很爛,根本不能靜心觀看展品與介紹板,最後心想還是妥協算了吧,反正跟她到外面逛的地方我也未去過。

到外面後我問過晞想像中的博物館是什麼樣子,「大英博物館那種吧?中古式且華麗復古的感覺,反正是英國博物館的那些樣子。這個博物館根本沒什麼可看,太失望了。」
「展品都是差不多的吧?都極少是真品。只是不同歷史,不同類型的展品吧?」我說。
「反正就是不是我想要的感覺。唉,好想去英國的博物館。」她嘆道。
我最後只回了一句:「嗯,我也喜歡英國的博物館。」
我沒有說的是--我喜歡每一個博物館與每一件事背後的故事。

我還是想再去一次Ontario Royal Museum,直到現在。



於是今天走著走著,我突然醒覺到我不想去旅行並不是因為沒有我想要的意義,而是身旁的人不對。
身旁的人只要不對,你旅行的過程不如你所想、目的不同,你想獲得的東西自然就得不到。
歸根究底,原來,是人的問題。

我不是說晞有問題,世上很多人是為了享樂才去旅行,我去尋找屬於我自己「旅行的意義」也是一種享樂,享受樂趣。
每個人享樂的方式不同,購物、美食、享受旁人羨慕的眼光……
只不過那不是我想要的方式罷了,better late than never,好過去了後才後悔,遲一點沒關係。

我看著中央圖書館旁由冬季的溜冰場變成春夏的噴水池,好想跟盈一起在這裹戲水;
坐在走了好一段荒無路程才到的茶室,好想跟晴不著邊際地聊天、由八掛到傷春悲秋再說些無厘頭的城市趣聞,卻只各點了一杯飲品,或是更差劣地點了一壺茶一起喝,笑著問對方會不會太過份,再笑著說遲點再點其他東西。
畢竟那些玩樂、那些荒無的路與不知道在講究什麼的照片,不是誰都會陪你瘋,不是每個人都願意陪你走。
有人乘車遠走、有人返家休息、有人索性不去,儘管最後都有路可走,可是願意陪你一起走過那無聊路程的,不多。
而我卻是獨自在喝了杯桃子紅茶、吃了腥臭的炸生蠔、滴水不沾地走過了那個噴水池,唯一得著大概是看了妳們在的話就沒法專心看的書。


原來,都是人的問題。

我想與妳們分享的每一件事物有那麼那麼的多,每次卻只能一笑而過、然後拋諸腦後,幸運的話再走過會偶然想起那時想分享的想法,或是再一次擁有不同心情卻依舊想與妳們分享的心態。
可是妳我都明白,不是一起走過的話,其實誰都體會不了。
也暸然於心,縱使一起走過,妳我的感受也是各自不一。
只是那過程,值得回味與珍惜。

妳呢?妳在港會想起我嗎?


女生有時候問問題不是想知道答案,只是看你如何回答罷了。
看不了的話,也只是為了讓你知道我還在在乎而已。
不問的話,就真的是沒有了。



願我一直念下去。
Relax in the city。